一、物理性能
密度
定义:单位体积材料的质量,与成分和微观结构(如气孔率)密切相关。
典型值:传统陶瓷(如黏土制品)密度约2.0~2.5 g/cm³;先进陶瓷如Al₂O₃(3.9 g/cm³)、SiC(3.2 g/cm³)。
应用影响:轻量化需求下,低密度陶瓷(如多孔陶瓷)适用于隔热或过滤材料。
硬度
定义:抵抗局部塑性变形(如压痕或划痕)的能力,常用莫氏硬度或维氏硬度(HV)表征。
典型值:金刚石(HV≈10,000)、Al₂O₃(HV≈1,500~2,000)、SiC(HV≈2,500)。
优势:高硬度赋予陶瓷的耐磨性,适用于切削工具、轴承等。
表面特性
粗糙度:抛光后可达纳米级(如Ra<0.1 μm),影响摩擦系数与光学性能。
润湿性:多数陶瓷为亲水性,通过表面改性(如硅烷化)可调整为疏水性。
二、机械性能
强度
抗压强度:陶瓷抗压强度极高(如Al₂O₃可达2,500 MPa),但抗拉强度仅为抗压强度的1/10~1/20。
抗弯强度:反映材料抵抗弯曲断裂的能力,如ZrO₂增韧陶瓷可达1,200 MPa。
缺陷敏感性:微裂纹或气孔显著降低强度,需通过高致密化工艺(如热等静压)改善。
韧性(断裂韧性)
定义: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以应力强度因子(KIC)表示。
增韧机制:相变增韧、纤维/晶须增强、微裂纹偏转等。
弹性模量
定义: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的应力-应变比值,反映刚性。
典型值:Al₂O₃≈380 GPa,SiC≈450 GPa(高于大多数金属)。
应用:高模量陶瓷适用于高刚度需求场景(如精密仪器基板)。
三、热性能
熔点与高温稳定性
典型熔点:Al₂O₃(2,072℃)、SiC(2,700℃),适合高温环境(如航天器热防护)。
高温蠕变:多数陶瓷在高温下蠕变率低,但玻璃相含量高时易软化。
热膨胀系数(CTE)
定义:温度变化引起的尺寸变化率,与晶体结构相关。
典型值:Al₂O₃(8×10⁻⁶/℃)、SiC(4×10⁻⁶/℃),低CTE陶瓷(如堇青石)用于热冲击敏感部件。
导热性
典型值:AlN(170~200 W/m·K)用于散热基板;ZrO₂(2~3 W/m·K)适合隔热涂层。
各向异性:单晶陶瓷(如蓝宝石)沿不同晶向导热性差异显著。
热震抗力
评价指标:材料承受急剧温度变化而不破裂的能力,与强度、导热性、CTE相关。
优化手段:引入微裂纹缓冲热应力(如部分稳定ZrO₂)。
四、电性能
绝缘性
电阻率:传统陶瓷(如Al₂O₃)电阻率>10¹² Ω·cm,适用于高压绝缘子。
击穿场强:Al₂O₃可达10~30 kV/mm,纯度越高性能越优。
介电损耗(tanδ):高频应用中需tanδ<0.001,通过掺杂降低(如MgO掺杂Al₂O₃)。
无铅替代:KNN(KNaNbO₃)体系逐步替代含铅材料。
五、化学性能
耐腐蚀性
酸性环境:Al₂O₃耐强酸(除HF),SiC耐浓硫酸与盐酸。
碱性环境:SiO₂基陶瓷易受强碱侵蚀,需选用ZrO₂或Si₃N₄。
抗氧化性
高温氧化:SiC表面生成SiO₂保护层,可在1,600℃下长期使用。
六、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结构特征影响性能优化方法
晶粒尺寸细晶(<1 μm)提高强度与韧性快速烧结、添加剂抑制晶粒生长
气孔率高气孔率降低强度与导热性热等静压、液相烧结
晶界相玻璃相降低高温性能晶界工程(如晶界结晶化)
第二相分布均匀分散增强增韧效果纳米复合、原位反应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