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郑州市永晟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

免费咨询热线:

185-380-57333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公司新闻

氧化铝陶瓷制备过程中气孔的成因分析与致密化措施

时间:2025-09-27

  氧化铝陶瓷因其高硬度(通常可达莫氏硬度9级)、耐磨性、耐腐蚀性及好的绝缘性能(体积电阻率>10¹⁴ Ω·m),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密封件、电子集成电路基板、化工阀门及生物人工关节等领域。然而,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气孔——即使是体积分数仅为2%的闭气孔——也会使材料的抗弯强度降低约20%,并显著影响其介电强度和耐腐蚀性。本文旨在系统分析氧化铝陶瓷气孔产生的主要机理,并从原料处理、成型工艺、烧结制度及添加剂使用等多个维度,结合具体实验数据和实际案例,深入探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致密化措施,为实现气孔率低于0.5%的高性能氧化铝陶瓷制备提供理论依据与工艺指导。

  1  问题背景与痛点呈现

  随着高 端装备制造业向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对结构陶瓷的性能要求日益严苛。以氧化铝陶瓷为例,当其用于高速轴承或高压绝缘件时,内部存在的微米/亚微米级气孔将成为材料的“阿喀琉斯之踵”。研究表明,当气孔率从0.5%增加到5%时,材料的抗弯强度可从380 MPa急剧下降至240 MPa左右。这些气孔在应力场中作为应力集中点,极易引发微裂纹扩展;在电场中则导致局部场强畸变,使绝缘耐压能力下降30%以上;在酸/碱腐蚀环境中,开放气孔更成为腐蚀介质渗入的快速通道,加速材料失效。因此,实现氧化铝陶瓷的近全致密化(密度≥3.92 g/cm³,理论密度为3.98 g/cm³)已成为突破其性能瓶颈的关键。

95氧化铝研磨环.jpg

  2  制备流程与气孔产生情景分析

  以一个典型的99%氧化铝陶瓷基板制备流程为例:首先将平均粒径为0.5 μm的氧化铝粉末与聚乙烯醇粘结剂、甘油塑化剂及蒸馏水通过行星式球磨(转速300 rpm,时长4 h)制成固含量为75 wt%的均匀浆料。随后采用流延成型法形成0.5 mm厚生坯带,或在100 MPa下干压成型为圆片素坯。最后生坯在空气气氛烧结炉中以2℃/min升温至600℃排除粘结剂,再以5℃/min升至1650℃保温2 h完成烧结。

  在这一流程中,气孔几乎在每个阶段都可能被引入:

  原料阶段:若使用粒径分布宽(如0.1–10 μm)或存在硬团聚的粉体,素坯中会形成大量 inter-particle 空隙,初始密度可能低于理论值的50%。

  成型阶段:在干压成型中,若压力施加不均匀(如单向压制),生坯不同区域密度差异可达10%以上,低压区残留大量开气孔;流延成型中若浆料流平性差或脱泡不充分,则会裹入数十微米级的气泡。

  烧结阶段:快速升温(如>10℃/min)会使粘结剂剧烈分解,形成网状气孔通道;若最高温度不足(如<1600℃),则表面扩散主导的物质迁移无法有效消除小气孔;而过高的温度或过长的保温时间(如>1800℃或5 h)又会导致晶粒异常长大,包裹气孔形成闭孔。

  3  致密化综合解决方案与技术措施

  3.1  原料粉体优化与预处理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的亚微米氧化铝粉体(平均粒径0.2 μm,比表面积8 m²/g),其烧结活性显著高于传统机械粉碎粉体。例如,某研究通过引入0.3 wt%的油酸作为分散剂,配合氧化锆球磨介质湿法球磨12 h,成功将粉体团聚尺寸从3 μm降低至0.5 μm以下,使干压生坯密度从1.85 g/cm³提高至2.15 g/cm³。

  3.2  成型工艺精准调控

  等静压成型:对预压坯体施加200 MPa的冷等静压(CIP),可使生坯密度提高至理论值的60%以上,且密度分布均匀性误差<1%。

  注塑与流延成型:采用多组分粘结剂体系(如PW+PE+SA),并通过两步脱脂工艺:先以0.5℃/min升至400℃去除低分子量组分,再以1℃/min升至600℃去除残余聚合物,可避免气孔和裂纹产生。

  3.3  烧结制度设计与先进烧结技术

  气氛压力辅助烧结:采用热等静压(HIP)后处理(1400℃,100 MPa Ar气),可将残余气孔率从常规烧结的1.5%降至0.1%以下。例如,某企业通过HIP处理氧化陶瓷轴承球,其疲劳寿命提升至未处理件的3倍。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在1500℃、50 MPa压力下保温5 min,即可实现>99.5%的相对密度,且晶粒尺寸保持在1 μm以内,有效抑制气孔被晶界包裹。

  分段烧结曲线优化:实验表明,在600–1200℃区间采用1℃/min慢速升温有利于有机物分解与排气;在1200–1550℃采用5℃/min加速扩散;1550℃以上采用0.5℃/min慢速升温促进气孔排出,最终气孔率可降低至0.8%。

陶瓷偏心环.jpg

  3.4  烧结助剂的科学选用

  添加0.5 wt% MgO可抑制晶界迁移,防止气孔被困;而加入1–3 wt%的SiO₂+MgO组合可在晶界处形成镁铝硅酸盐液相,通过液相烧结机制在较低温度(1500–1550℃)实现致密化。例如,某研究通过添加1% TiO₂,使氧化铝烧结温度降低约100℃,密度仍达到3.90 g/cm³。

  3.5  烧结氛围控制

  在氢气气氛中烧结可还原Al₂O₃表面的氧化物杂质,促进晶界迁移;真空烧结(10⁻³ Pa)则有利于残留气体的排出,特别适用于厚度大于20 mm的大尺寸制品。

  4  总结与展望

  降低氧化铝陶瓷气孔率是一项多因素耦合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仅优化单一工艺效果有限,必须采用“粉体预处理+成型均化+烧结强化+添加剂协同”的全链条策略:

  选高活性纳米/亚微米粉体并改善其分散性;

  通过CIP或优化流延工艺提高生坯均匀性;

  依据产品形状与性能要求选择SPS/HIP或精密调控的无压烧结;

  合理引入MgO、稀土氧化物等助剂以形成活化晶界或过渡液相;

  配合还原或真空氛围抑制闭孔形成。

  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可制备出气孔率低于0.5%、三点抗弯强度超过400 MPa的高可靠性氧化铝陶瓷,满足半导体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性能陶瓷的迫切需求。(更多详情请关注先进材料应用公众号哦!)


copyright ©2017-2024 郑州永晟 豫ICP备2024077252号 XML地图 网站模板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