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氧化铝陶瓷断裂韧性较低?针对氧化铝陶瓷断裂韧性较低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增韧技术。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氧化铝基体中引入第二相或优化微观结构,来改变裂纹的扩展路径、消耗断裂能量、缓解应力集中,从而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主要的增韧方法包括:
1. 相变增韧
相变增韧是一类氧化铝增韧技术,典型代表是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TA)陶瓷。
原理
相变增韧的核心机制是利用氧化锆(ZrO₂)的应力诱导相变效应。氧化锆在室温下稳定存在的是单斜相(m-ZrO₂),但在高温下制备时,由于氧化铝基体的约束作用,亚稳态的四方相氧化锆(t-ZrO₂)可以被保留到室温。
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裂纹尖端的应力场会诱导t-ZrO₂发生马氏体相变,转变为m-ZrO₂。这个相变过程伴随着3.0-5.0%的体积膨胀和7.0-8.0%的剪切应变。这种体积膨胀会对裂纹产生压应力,抑制其扩展;同时,相变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也有助于提高断裂韧性。
具体实施
ZTA陶瓷的制备通常采用以下步骤:
原料准备:选择高纯度的α-Al₂O₃粉末和ZrO₂粉末(通常添加3-8mol%的Y₂O₃作为稳定剂)。
混合分散:通过球磨、砂磨等方式将两种粉末均匀混合。研究表明,砂磨工艺能够获得更好的分散效果,使ZrO₂颗粒更均匀地分布在Al₂O₃基体中。
成型烧结:采用无压烧结、热压烧结或放电等离子烧结等技术进行致密化。烧结温度通常在1500-1650℃之间。
效果数据
通过相变增韧,氧化铝陶瓷的断裂韧性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纯氧化铝陶瓷的断裂韧性:3-4 MPa·m^1/2
ZTA陶瓷的断裂韧性:5-8 MPa·m^1/2,可达9 MPa·m^1/2
具体实例:
采用两步烧结法制备的ZTA陶瓷,断裂韧性可达5.969 MPa·m^1/2
通过热等静压烧结,添加5% CeO₂的ZTA陶瓷断裂韧性可达8.92 MPa·m^1/2
优化成分配比的ZTA陶瓷,断裂韧性可达7.6 MPa·m^1/2,比纯氧化铝提升了近一倍
2. 颗粒弥散强化
颗粒弥散强化是通过在氧化铝基体中引入第二相颗粒来提高断裂韧性的方法。根据第二相颗粒的性质,可分为金属颗粒和非金属颗粒两类。
金属颗粒增韧
常用的金属颗粒包括Al、Ni、Ti、Cu、Fe等。金属颗粒的增韧机制主要包括:
塑性变形:金属颗粒在裂纹尖端发生塑性变形,消耗断裂能量。
裂纹偏转:金属颗粒阻碍裂纹直线扩展,使其发生偏转,增加裂纹扩展路径。
桥联作用:裂纹面上的金属颗粒通过塑性变形连接裂纹两表面,阻碍裂纹张开。
然而,金属颗粒的弹性模量通常低于氧化铝陶瓷,因此金属颗粒增韧的复合材料硬度和强度相对较低。
非金属颗粒增韧
常用的非金属颗粒包括SiC、Si₃N₄、TiC、TiN等。这些高弹性模量的非金属颗粒通过以下机制实现增韧:
裂纹偏转和桥联:高模量颗粒能够有效阻碍裂纹扩展,使其发生偏转。
钉扎效应:颗粒钉扎晶界,抑制晶粒长大,细化晶粒。
残余应力:由于热膨胀系数差异,颗粒周围形成残余应力场,影响裂纹扩展。
具体实例:
SiC颗粒增韧Al₂O₃:当SiC含量为5wt%时,断裂韧性可达5.9 MPa·m^1/2
Ti(C,N)颗粒增韧Al₂O₃:断裂韧性高可达8.3 MPa·m^1/2
3. 纤维/晶须增韧
纤维/晶须增韧是较早也是较有效的增韧手段之一,主要利用桥联、拔出和偏转等机制吸收裂纹扩展能量。
碳纤维/碳纳米管增韧
碳纤维或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比强度和模量,能够显著提升复合材料的韧性和抗热震性。增韧机制包括:
纤维拔出:裂纹扩展时,纤维从基体中拔出,消耗大量能量。
纤维桥联:纤维连接裂纹两表面,阻碍裂纹张开。
裂纹偏转:纤维使裂纹扩展路径变得曲折,增加断裂能量。
然而,碳材料与氧化铝的界面相容性较差,容易形成弱界面,影响增韧效果。
SiC晶须/纤维增韧
SiC与Al₂O₃的热膨胀系数匹配性较好,化学相容性高,可在空气中烧结,因此应用更为广泛。
具体实例:
采用原位转化法制备的碳纤维增韧Al₂O₃复合材料,当纤维体积分数为20%时,断裂韧性可达9.39 MPa·m^1/2,比纯氧化铝陶瓷提高了近1倍。
4. 多元协同增韧
单一增韧机制的效果有限,通过多种增韧机制的协同作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增韧效果。
ZTA基础上引入第三相
在ZTA陶瓷基础上引入第三相,形成新的增韧机制,是进一步提高力学性能的重要方法。
氧化物第三相:如MgO、CaO、TiO₂、Cr₂O₃等,可以作为烧结助剂,促进致密化,抑制晶粒生长。
稀土氧化物:如CeO₂、Pr₂O₁₁、Er₂O₃等,能够与ZrO₂反应生成新的第三相,进一步优化微观结构。
具体实例:
添加5% CeO₂的ZTA陶瓷,断裂韧性可达8.92 MPa·m^1/2
添加PrO₁₁的ZTA陶瓷,断裂韧性提高了88%,达到6.37 MPa·m^1/2
复合增韧
结合不同增韧机制的优点,实现协同增韧效果:
相变增韧+颗粒增韧:在ZTA基础上引入SiC颗粒,实现相变增韧和颗粒增韧的协同作用。
相变增韧+纤维增韧:在ZTA基础上引入碳纤维或SiC晶须,实现多重增韧机制。
5. 微观结构调控
除了引入第二相,通过调控微观结构也能有效提升断裂韧性:
晶粒尺寸控制
根据Hall-Petch原理,通过细化晶粒可以增加晶界数量,延长裂纹扩展路径,从而提高韧性。
孔隙结构控制
传统观点认为孔隙会降低力学性能,但研究发现,合理控制孔隙的形状、尺寸和分布也能实现增韧。
具体实例:
通过引入C@Al₂O₃核壳结构颗粒,在氧化铝陶瓷中形成球形闭孔,断裂韧性提高了18.8%。
晶粒形貌控制
通过工艺控制,使氧化铝晶粒形成柱状或片状结构,能够增加裂纹扩展阻力。
6. 先进制备工艺
采用先进的制备工艺也是提升断裂韧性的重要途径: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
SPS技术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实现快速致密化,抑制晶粒长大,获得细晶结构。
热等静压烧结(HIP)
HIP技术能够在高温高压下实现完全致密化,消除缺陷,提高材料性能。
振荡压力烧结(OPS)
OPS技术通过施加振荡压力,促进晶界滑动和塑性变形,有利于致密化和性能提升。
综上所述,提升氧化铝陶瓷断裂韧性的解决方案是多元化的,需要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和成本考虑,选择合适的增韧方法和工艺路线。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多元协同增韧和微观结构精密调控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