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为探究工业氧化铝粉初始粒度对活性 α-Al₂O₃微粉显微结构及理化性能的调控规律,本研究以中位径(D50)为 80μm 的工业氧化铝粉为原料,通过机械研磨工艺制备得到 D50 分别为 50μm、30μm、10μm、5μm 的系列细粉,将研磨前后的氧化铝粉在 1320℃高温下保温 5h 煅烧制备活性 α-Al₂O₃微粉。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X 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真密度仪及粉体流动性测试仪等设备,系统研究了原料初始粒度对产物晶粒形貌、α 相转相率、真密度、研磨难易程度及分散流动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工业氧化铝粉初始粒度对 α-Al₂O₃微粉晶粒形貌具有显著调控作用,当原料中位径>30μm(即 80μm、50μm)时,煅烧后形成团聚严重的蠕虫状 α-Al₂O₃晶粒,其长径比可达 5~8;当中位径<10μm(即 10μm、5μm)时,产物形成粒径分布均匀(0.3~1.0μm)、形貌圆润的球形 α-Al₂O₃晶粒,且晶粒分散性好,无明显团聚现象。随着工业氧化铝粉初始粒度的减小,α-Al₂O₃转相率呈显著提升趋势,其中 5μm 原料煅烧后转相率达到 98.6%,较 80μm 原料提升了23.4 个百分点;真密度同步呈现递增规律,从80μm 原料对应的 3.82g/cm³ 提升至 5μm 原料的 3.98g/cm³,接近 α-Al₂O₃理论真密度(3.99g/cm³)。此外,原料粒度减小显著降低了煅烧后粉体的研磨能耗,5μm 原料煅烧产物研磨至 D50=1μm 时的能耗仅为 80μm 原料产物的 31.2%,且粉体分散性和流动性大幅优化,5μm 原料对应的产物休止角从 80μm 原料的 38.5° 降至 27.3°,满足高性能陶瓷成型工艺对粉体流动性的严苛要求。本研究为高性能 α-Al₂O₃微粉的工业化制备提供了原料预处理的优化方向和技术支撑。
1. 实验过程
1.1 实验原料
本实验选用工业级 γ-Al₂O₃粉体为原料,其主要化学成分为:Al₂O₃≥99.3%,SiO₂≤0.25%,Fe₂O₃≤0.12%,Na₂O≤0.30%,其余杂质成分≤0.03%。原料初始中位径(D50)为 80μm,粒度分布范围为 40~150μm,呈不规则块状形貌,堆密度为 1.28g/cm³。
1.2 原料预处理
采用 XQM-4L 行星式球磨机对工业氧化铝原料进行机械研磨,研磨介质选用 φ10mm 的氧化锆球,球料比为 8:1,研磨介质为无水乙醇(固液比 1:1.5),以避免研磨过程中粉体团聚。通过调控研磨时间制备不同粒度的原料:研磨 2h 得到 D50=50μm 的粉体,研磨 4h 得到 D50=30μm 的粉体,研磨 8h 得到 D50=10μm 的粉体,研磨 12h 得到 D50=5μm 的粉体。研磨完成后,将浆料置于 80℃烘箱中干燥 12h,经 100 目筛网过筛后备用,采用马尔文 Mastersizer 3000 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各批次原料粒度进行表征,确保粒度偏差≤±2μm。
1.3 煅烧制备
将研磨前后的 6 组原料(80μm、50μm、30μm、10μm、5μm 及未研磨原料)分别置于刚玉坩埚中,放入SX2-12-16 箱式电阻炉中进行煅烧处理。煅烧工艺设定为:以10℃/min 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至 1320℃,保温 5h 后,以 5℃/min 的降温速率冷却至室温,得到活性 α-Al₂O₃微粉样品。

1.4 性能表征
采用日本理学 D/max-2500 型 XRD 仪对样品进行物相分析,Cu 靶 Kα 射线,管电压 40kV,管电流 40mA,扫描范围 2θ=10°~80°,扫描速率 8°/min,通过 Rietveld 全谱拟合方法计算 α-Al₂O₃转相率;采用日本 JEOL JSM-6700F 型 SEM 观察样品晶粒形貌及尺寸分布,加速电压 15kV,样品经喷金处理;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 AccuPyc II 1340 型真密度仪测定样品真密度,测试介质为氦气,每个样品平行测试 3 次取平均值;采用德国飞驰 Pulverisette 6 型行星式球磨机进行研磨能耗测试,固定研磨参数(球料比 6:1、转速 300r/min),记录样品从初始粒径研磨至D50=1μm 所需时间,结合设备功率计算研磨能耗;采用BT-1000 型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测定样品休止角,评价粉体流动性,每个样品平行测试 5 次取平均值。
2. 结构分析
2.1 晶粒形貌演变
SEM 分析结果显示,工业氧化铝粉初始粒度对煅烧后 α-Al₂O₃晶粒形貌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原料中位径为80μm 时,煅烧后样品呈现典型的蠕虫状晶粒结构(图 1a),晶粒相互交织团聚,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长径比约为 7~8,平均横向粒径约 2.5μm;原料中位径降至 50μm 时,晶粒仍以蠕虫状为主,但团聚程度略有减轻,长径比降至 5~6,平均横向粒径约 1.8μm(图 1b);当原料中位径为 30μm 时,样品中出现蠕虫状晶粒与少量不规则颗粒共存的现象(图 1c),蠕虫状晶粒长径比进一步降至 3~4,分散性有所改善;而当原料中位径减小至 10μm 时,晶粒形貌发生显著转变,以圆润的类球形晶粒为主(图1d),晶粒尺寸分布均匀,主要集中在 0.5~1.0μm,无明显团聚;原料中位径为 5μm 时,产物晶粒呈现完美的球形形貌(图 1e),粒径分布更为集中(0.3~0.8μm),晶粒间界限清晰,分散性好,这与原料粒度减小后煅烧过程中晶粒生长更均匀、团聚驱动力降低密切相关。工业应用案例表明,球形、高分散的 α-Al₂O₃晶粒在陶瓷浆料制备中可显著降低粘度,提升浆料稳定性,如在 95 瓷生产中,采用 5μm 原料制备的 α-Al₂O₃微粉可使陶瓷浆料固含量从 60% 提升至 70%。
2.2 物相转变规律
XRD 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煅烧样品均主要由α-Al₂O₃相组成,未检测到明显的 γ-Al₂O₃特征峰,但转相率存在显著差异。转相率计算结果显示(表 1),原料中位径为 80μm 时,α-Al₂O₃转相率仅为 75.2%;随着原料粒度减小,转相率逐步提升,50μm 原料对应的转相率为 82.6%,30μm 原料为 89.3%,10μm 原料达到 95.1%,5μm 原料转相率高,为 98.6%。这是因为原料粒度减小后,比表面积显著增大,颗粒表面活性位点增多,在煅烧过程中 γ-Al₂O₃向 α-Al₂O₃的晶相转变活化能降低,相变反应更易进行。例如,5μm 原料的比表面积(12.8m²/g)是 80μm 原料(1.5m²/g)的 8.5 倍,为相变反应提供了充足的反应界面,从而大幅提升转相率。
2.3 真密度与理化性能变化
真密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工业氧化铝粉初始粒度的减小,α-Al₂O₃微粉真密度呈单调递增趋势(表 1)。80μm 原料煅烧后真密度为 3.82g/cm³,与 α-Al₂O₃理论真密度(3.99g/cm³)相差 170kg/m³;50μm 和 30μm 原料对应的真密度分别为 3.86g/cm³ 和 3.91g/cm³;10μm 原料真密度提升至 3.95g/cm³;5μm 原料真密度达到 3.98g/cm³,接近理论值。这主要是由于原料粒度减小后,转相更充分,晶格缺陷减少,粉体致密度提升。
研磨能耗与流动性测试结果显示,原料初始粒度对煅烧后粉体的加工性能影响显著。80μm 原料煅烧产物研磨至 D50=1μm 所需能耗为 28.6kWh/t,而 5μm 原料产物的研磨能耗仅为 8.9kWh/t,降幅达 68.8%(表 1)。这是因为细粒度原料煅烧后形成的球形晶粒分散性好,团聚体少,研磨过程中更易被破碎和细化。流动性方面,80μm 原料产物休止角为 38.5°,属于流动性较差的粉体;随着原料粒度减小,休止角逐渐降低,5μm 原料产物休止角降至 27.3°,属于流动性优良的粉体(休止角<30° 为优良),这一特性可显著改善陶瓷成型过程中粉体的填充均匀性,减少坯体缺陷。
表 1 不同原料粒度对应的 α-Al₂O₃微粉性能参数
原料中位径(μm)α-Al₂O₃
转相率(%)真密度(g/cm³)研磨能耗(kWh/t)休止角(°)
8075.23.8228.638.5
5082.63.8621.335.2
3089.33.9115.732.8
1095.13.9511.229.5
598.63.988.927.3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实验探究了工业氧化铝粉初始粒度对 1320℃煅烧制备的 α-Al₂O₃微粉显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原料初始粒度是调控 α-Al₂O₃晶粒形貌的关键因素:中位径>30μm 的原料煅烧后形成团聚严重的蠕虫状晶粒,长径比 5~8;中位径<10μm 的原料则形成 0.3~1.0μm、圆润球形且分散性好的晶粒,为高性能陶瓷原料提供了理想的形貌基础。
(2)原料粒度减小可显著提升 α-Al₂O₃转相率和真密度:5μm 原料煅烧后转相率达 98.6%,较 80μm 原料提升 23.4 个百分点;真密度达 3.98g/cm³,接近理论值,大幅改善了粉体的结晶完整性和致密度。
(3)原料粒度优化可显著改善煅烧后粉体的加工性能:5μm 原料产物的研磨能耗仅为 80μm 原料的 31.2%,休止角降至 27.3°,流动性达到工业应用好标准,可有效降低后续陶瓷生产的能耗和工艺难度。
综上所述,通过机械研磨将工业氧化铝原料中位径控制在 10μm 以下,尤其是 5μm 左右,可制备出形貌规整、转相充分、加工性能好的高性能 α-Al₂O₃微粉,该工艺方案具有显著的工业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结构陶瓷等高端领域。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原料粒度与煅烧温度的协同调控规律,以实现 α-Al₂O₃微粉性能的精准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