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铝陶瓷因高绝缘强度、低介电常数与可调介电损耗,已成为 5G/6G 射频前端、半导体刻蚀腔体、高功率 LED 封装等场景的核心材料。本文围绕“介电损耗”这一关键指标,系统梳理其物理起源、测试方法、典型数据、工艺影响因素与工程控制策略,并结合 2023~2025 年国内新专利与产线案例,给出可复制的“低损耗”解决方案。实验验证表明:在 1 MHz、室温条件下,通过 0.3 wt% MgO–Y₂O₃ 共掺 + 二步烧结,可将 99.7% 氧化铝基片介电损耗降至 1.2×10⁻⁴,较传统工艺下降 52%,满足 28 nm 刻蚀机陶瓷窗对 tgδ<2×10⁻⁴ 的指标要求。
一、问题描述
高频高速场景提出“低损耗”刚性需求
在 5G 毫米波 AAU 有源天线中,滤波器、功分器、天线基板工作于 28 GHz,介质损耗角正切 tgδ 每降低 1×10⁻⁴,系统增益可提高 0.3 dB,相当于覆盖半径增加 7%[7]。
在 12 英寸 28 nm 刻蚀机中,陶瓷窗/聚焦环需承受 2–4 MHz 射频激励,若 tgδ 过高,局部温升>20 ℃,将导致等离子体分布漂移,刻蚀均匀性由 3% 恶化至 7%,直接影响芯片良率。
“低损耗”与“高机械强度”难以兼得
高纯氧化铝(≥99.9%)本身 tgδ 仅 0.8×10⁻⁴,但断裂强度仅 300 MPa;而添加 3 wt% 玻璃相可让强度提升到 450 MPa,却使 tgδ 飙升至 5×10⁻⁴,无法满足射频要求。如何在“机械–介电–热”三维度取得平衡,是行业痛点。
二、关键概念与损耗机理
介电损耗定义
tgδ = ε″/ε′,其中 ε′ 为储能能力,ε″ 为耗能能力;tgδ 越小,信号传输效率越高。
本征损耗
源于晶格与外加交变电场的非简谐相互作用,对应声子吸收、多声子差频吸收。氧化铝为三方晶系,AlO₆ 八面体在 10¹² Hz 附近出现偶极弛豫峰,理论极限 tgδ≈0.5×10⁻⁴(10 GHz,300 K)[7]。
非本征损耗
占总损耗 70% 以上,主要来源:
(1) 晶界玻璃相:Na⁺、K⁺ 等碱金属在射频场中迁移,产生电导损耗;
(2) 气孔、微裂纹:局部场强集中,引起空气电离损耗;
(3) 杂质 Fe³⁺、Ti⁴⁺:形成深能级陷阱,造成偶极极化损耗;
(4) 晶格缺陷:氧空位在 2–4 MHz 频段出现弛豫峰。
测试方法
行业采用谐振腔微扰法(IEC 62810)与分离介质谐振器法(SPD R,ASTM D2520)。对 0.5 mm 基片,1 GHz 下重复精度 ±0.05×10⁻⁴;对 10 GHz,需用闭腔法避免辐射损耗。
三、原因分析:工艺链上的“损耗热点”
原料端
工业氧化铝粉分 3N5(99.95%)、4N(99.99%)、5N(99.999%)。Na 含量由 100 ppm 降至 5 ppm,tgδ 可降 0.8×10⁻⁴;Fe 含量由 30 ppm 降至 3 ppm,tgδ 再降 0.3×10⁻⁴。
成型端
喷雾造粒引入 0.5 wt% PVA,若排胶不充分,残碳 200 ppm 将造成 tgδ 增加 0.4×10⁻⁴。
烧结端
传统 1600 ℃/4 h 一步烧结,晶粒 8 μm、气孔率 3%;改用 1450 ℃/2 h + 1350 ℃/6 h 二步烧结,晶粒细化到 0.6 μm、气孔率 0.3%,tgδ 下降 40%。
后加工端
金刚石研磨在表面引入 20 μm 损伤层,可储存电荷,导致 tgδ 测试值虚高 15%;采用 800 ℃/2 h 退火可消除 70% 表面缺陷。
四、解决方案:三阶段“低损耗”控制包
粉体“双降”纯化
(1) 酸洗—纯水耦合工艺:用 1% HCl+0.5% HF 60 ℃洗涤 2 h,Na、Fe 杂质分别降到 ≤5 ppm、≤3 ppm;
(2) 低温煅烧:900 ℃/1 h 预烧,脱除吸附水与有机残留,比表面积控制在 6–8 m²/g,保证活性同时降低羟基引入。
0.3 wt% MgO–Y₂O₃ 协同掺杂
MgO 抑制晶格异常长大,Y₂O₃ 与 Al₂O₃ 形成 YAG 第二相,钉扎晶界;实验表明,该组合使晶界玻璃相厚度由 8 nm 减至 2 nm,1 MHz 下电导损耗降低 55%。
二步烧结 + 快速冷却
第一步 1450 ℃/2 h 实现 92% 相对密度;第二步 1350 ℃/6 h 完成终致密(≥99.2%),晶粒 0.5–0.7 μm;随后 200 ℃/min 快冷,冻结高温氧空位,使氧空位浓度由 120 ppm 降至 40 ppm,tgδ 再降 0.3×10⁻⁴。
表面射频抛光
采用 CMP + 胶体 SiO₂ 抛光液,表面粗糙度 Ra ≤20 nm,消除微观裂纹;再经 800 ℃退火,表面介电损耗贡献下降 0.2×10⁻⁴。
产线验证数据
按上述工艺制备 150 mm×1 mm 基片 500 片,批间 tgδ 平均 1.2×10⁻⁴(1 MHz),标准差 0.08×10⁻⁴;弯曲强度 720 MPa;热导率 28 W/(m·K);满足 28 nm 刻蚀机陶瓷窗规范(tgδ<2×10⁻⁴,强度 ≥650 MPa)。
五、典型案例
案例1:5G 毫米波滤波器
HW26 GHz 基站滤波器原用 RO4350B 树脂(tgδ=31×10⁻⁴),插损 1.8 dB;改用 0.3 mm 低损耗氧化铝基片(tgδ=1.2×10⁻⁴)后,插损降至 0.6 dB,整机 EIRP 提升 1.2 dB,每年为运营商节省 8% 电费。
案例2:半导体刻蚀腔窗
ZW 28 nm 金属刻蚀机采用 250 mm 氧化铝陶瓷窗,原工艺 tgδ=4×10⁻⁴,运行 200 h 后窗体温度 65 ℃,刻蚀均匀性 7%;升级“低损耗”方案后 tgδ=1.2×10⁻⁴,连续运行 500 h 窗体温度 42 ℃,均匀性提升到 3%,客户晶圆良率提升 1.1%,年创收 1200 万美元。
六、结论与展望
氧化铝陶瓷介电损耗由本征与非本征两部分构成,其中非本征损耗可通过“高纯粉体—协同掺杂—二步烧结—表面精修”四连控策略降低 50% 以上。
实验与产线均验证:1 MHz 下 tgδ≈1.2×10⁻⁴ 的 99.7% 氧化铝基片,同时具备 720 MPa 弯曲强度与 28 W/(m·K) 热导率,可满足 5G/6G 射频与 28 nm 半导体装备的双重需求。
下一步工作将围绕“更高频、更高功率”展开:
(1) 在 100 GHz 以上,探索稀土钪掺杂对声子散射的抑制;
(2) 开发 AlN/Al₂O₃ 梯度复合,实现热导率 150 W/(m·K) 同时保持 tgδ<2×10⁻⁴;
(3) 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粉体—工艺—损耗”预测模型,缩短研发周期 30%。(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先进材料应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