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基板金属化工艺中,直接镀铜(DPC)技术凭借其高线路精度(线宽/线距可低至50μm)、优异的导热性(氮化铝基板热导率≥170W/mK) 以及低温制程优势(<300℃),已成为大功率半导体封装的首选方案。而电镀铜加厚作为DPC工艺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了基板的导电性、机械强度及长期可靠性。本文将深入解析其技术流程、关键控制点及行业创新方向。一、电镀铜加厚工艺的技术定位电镀铜加厚制程位于DPC工艺流程的中后期阶段,其原理是将磁控溅射和化学沉铜形成的薄铜层(通常≤1μm)增厚至功能厚度(0.5–3.0OZ,约17–105μm),以满足高电流承载、低电阻导通及三维互连需求。电镀铜的质量,直接决定基板的导电性、机械强度及热管理性能。二、电镀铜加厚的核心流程
1. 前处理:表面活化与清洁
微蚀粗化:使用酸性微蚀液(如H₂SO₄-H₂O₂)去除铜面氧化物,形成微米级粗糙度(Ra≈0.3–0.8μm),增强镀层结合力。
酸洗除油:酸性除油剂清除有机污染物,防止电镀空洞。
预浸活化:胶体钯活化液(SnCl₂/PdCl₂)吸附于孔壁,为化学镀铜提供催化位点,确保通孔(Via)导电连续性。
2. 电镀铜工艺:精准增厚
电解液配方:以CuSO₄(180–250g/L)和H₂SO₄(40–70g/L)为主液,添加光亮剂(如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整平剂(咪唑类衍生物)及抑制剂(聚乙二醇),调控镀层致密性与平整度。
电镀参数控制:电流密度:1.5–4 A/dm²(过低导致沉积慢,过高引发放气烧焦);温度:20–30℃(高温加速添加剂分解);阴阳极比:1:1~1:2(避免边缘效应)。
DPC陶瓷基板电镀铜示意图
通孔填充能力:采用脉冲电镀或水平电镀线,配合旋转阴极设计,实现小孔径(≥0.2mm)深径比(≤8:1)通孔的无缝隙填充。
3. 后处理:应力释放与结构强化
退火工艺:300–400℃氮气氛围中烘烤30–60分钟,消除电镀内应力,且提升铜层延展性(延伸率≥15%)及热循环寿命。
表面研磨:砂带打磨去除退火氧化层,Ra≤0.1μm,为后续阻焊/表面处理提供平整基底。
三、工艺瓶颈与创新解决方案1. 铜箔结合力提升激光微织构技术:在陶瓷基板表面进行激光扫描,形成微米级凹坑,增加机械互锁位点;应力释放退火:在氮气保护下以250–300℃退火2小时,使铜晶粒再结晶,延展性提升30%以上,同时消除电镀内应力。2. 铜层厚度均一性控制旋转阴极:在磁控溅射时,对基板旋转实现双面镀膜厚度偏差<5%;自适应电流分布:电镀时,依据基板形状动态调节阳极位置,补偿电流边缘衰减。
DPC陶瓷基板断面SEM图四、行业应用与未来挑战DPC电镀铜加厚工艺已赋能多领域高功率器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IGBT模块铜层厚度≥100μm,可耐受300A瞬时电流。在5G射频器件领域,金镀层+铜基底层(沉镍金工艺)可实现低插损信号传输。在激光雷达应用场景,铜线路粗糙度(Ra<0.5μm)可提高VCSEL芯片的散热效率。结语电镀铜加厚工艺的精密控制是DPC基板高可靠性的基石。随着封装技术向多芯片集成、高频大功率演进,工艺需持续优化镀层均匀性、界面结合力及热管理效能。随着新能源汽车、AI芯片对功率密度要求的跃升,超厚铜沉积(>200μm)等工艺技术的发展值得进一步关注。(更多资讯请关注陶瓷基板公众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