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SiC)作为一种强共价键化合物,因具备高熔点(约2700°C)、好的热稳定性、高硬度、良好的耐磨性与耐腐蚀性,以及较低的热膨胀系数,被广泛视作高温结构材料的理想候选。首次采用B和C作为烧结助剂实现无压致密化烧结以来,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已在工业领域取得广泛应用,如机械密封环、耐磨部件、轴承、防弹装甲、热交换器及航天器喷嘴等。
在无压烧结过程中,烧结温度是影响显微结构与性能的核心参数。温度不足将导致孔隙残留、致密性差;温度过高则易引发晶粒异常长大,出现玻璃相或二次孔洞,反而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因此,明确烧结温度窗口,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试验方法
2.1 原料特性
实验采用固相烧结碳化硅预混造粒粉(纯度 > 98%),中位粒径D50 < 0.7 μm,比表面积 > 12 m²/g。粉体组成为SiC 98 wt%、C 1.5 wt%、B 0.5 wt%。粉体流动性良好,20 g粉体可在15 s内通过标准流速仪,松装密度高于0.75 g/cm³。
2.2 烧结与表征
采用SYL900-3型真空烧结炉,在氩气气氛下进行无压烧结。烧结制度包括脱粘阶段(600–800°C/1 h)、烧结阶段(不同高温度,保温0.5 h)及自然冷却。
采用阿基米德排水法测量体密度;三点弯曲法(GB/T 6569-2006)测试抗弯强度;维氏压痕法测量硬度;利用XRD分析相组成,SEM观察断口形貌。
3 结果与讨论
3.1 烧结温度对致密性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随着烧结温度升高,碳化硅陶瓷的密度、抗弯强度和硬度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190°C时,相对密度超过96%,2220°C时达到峰值98%,对应抗弯强度399.3MPa,维氏硬度23.8 GPa。温度超过2220°C后,所有性能指标均出现下降,2250°C时密度降至95%以下。
这一现象可通过晶粒生长与孔隙演变机制解释:
低温区(<2160℃):传质不充分,孔隙未能完全排除,结构疏松;
中间区间(2190–2220℃):固态扩散充分,晶粒均匀生长,孔隙显著减少,致密性高(图4b–c);
高温区(>2220℃):晶粒异常长大,部分区域形成闭孔或晶界玻璃相,甚至发生蒸发-凝聚机制导致结构粗化。
3.2 物相与微观结构分析
XRD图谱显示烧结体与原料谱线高度一致,表明烧结过程中未发生相变,仍以α-SiC为主。但在2250°C时,某些衍射峰强度明显下降,可能与晶粒长大导致衍射条件变化或微应变有关。
SEM图像清晰反映出断口形貌的温度依赖性:低温样品呈现多孔和细晶结构;温度样品显示均匀致密的穿晶断裂特征;高温样品则出现明显晶粒长大和晶界弱化。
3.3 密度–性能关系
抗弯强度与密度之间呈现近似线性关系,说明在该烧结体系下,致密化是决定力学性能的主导因素。维氏硬度虽也随密度提高而上升,但因硬度对微观缺陷(如孔隙、微裂纹)更为敏感,其变化幅度略小于强度。
4 结论
1.在2160–2220℃范围内可实现碳化硅陶瓷的高效致密化,最佳烧结温度为2200℃附近;
2.烧结体高相对密度达98%,抗弯强度399.3 MPa,维氏硬度23.8 GPa;
3.性能下降与晶粒异常长大和孔隙再生有关,需严格控制烧结上限温度;
4.无压烧结结合B/C助剂是一种可适用于产业化生产的可靠工艺,具备好的重复性与稳定性。
延伸视角:烧结温度对碳化硅陶瓷力学性能的深层影响机制
烧结不仅是物质迁移与致密化的过程,更伴随着界面能与晶界动力学的复杂平衡。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原位观察与晶界工程,探讨多元助剂体系、加热速率、保温时间等参数对最终性能的耦合作用,为实现更高性能碳化硅陶瓷的定制化制备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