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综述了氧化铝陶瓷材料中的各类缺陷,包括晶界、微气孔、杂质、非主晶相、表面缺陷和色心等,这些缺陷构成了激光陶瓷中主要的光散射和吸收中心,并对材料的热学和力学性质产生显著影响。文章详细讨论了各类缺陷的特点、形成机制和抑制方法,并探讨了TM3+:Al2O3(TM=Cr, Ti)透明陶瓷的掺杂问题以及制备Cr4+:Al2O3和高浓度Ti3+:Al2O3激光陶瓷的可行性。
1. 实验过程
在研究激光陶瓷中的缺陷时,实验过程通常包括材料的制备、缺陷的引入与控制以及性能测试。例如,为了研究微气孔对激光陶瓷性能的影响,可以通过精确控制烧结工艺来调节气孔率。对于首例Nd:Y2O3陶瓷激光器,其气孔率仅为0.33×10^-6,这一极低的气孔率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光学性能。此外,通过透光显微镜对规定体积内的气孔数量和尺寸进行记录,可以定量测定气孔率,从而为优化烧结工艺提供依据。
2. 结构分析
2.1 晶界
晶界是陶瓷材料中的重要面缺陷,其特性对材料的力学和热学性质有显著影响。晶界附近的原子排列不规则,为杂质原子的渗入创造了条件。例如,在生产刚玉时,掺加少量MgO,使其在α-Al2O3晶界上生成镁铝尖晶石薄膜,可有效阻止晶粒长大,从而获得细晶陶瓷。细化晶粒是提高陶瓷材料强韧性的有效手段,例如,刚玉瓷的晶粒平均尺寸从50.3μm减小到2.1μm时,抗弯强度从208MPa提高到580MPa。
2.2 微气孔
微气孔是激光陶瓷中常见的缺陷,主要存在于晶界上和晶粒内部,通常为闭气孔。这些气孔会成为应力集中点,降低材料的强度和光学性能。例如,孔隙率与强度之间的关系。
分别是孔隙率、无孔隙试样的强度和有孔隙试样的强度;一个取决于孔隙分布和形态的常数。

2.3 杂质和非主晶相
杂质包括原料或工艺中由于污染而引入的杂质、有意掺入的杂质和作为添加剂的杂质离子。对于原料中或工艺中由污染引入的杂质,如果它们能够溶入基质,部分显色离子可能引起有害的吸收带。例如,在ZnO中掺入Li+会使电阻变大,而掺加Al3+则会使电阻变小。当掺杂浓度高于溶解度上限时,会出现非主晶相,其与主晶相形成界面,且折射率不同于主晶相,从而构成了新的光散射中心。
2.4 表面缺陷
表面缺陷可能是由于高温晶界沟槽、后加工操作或使用过程中的意外损坏等原因引入的。在研磨、抛光或加工过程中,研磨颗粒会像压头一样在表面引入缺陷。这些裂纹可能会沿着解理面或晶界扩展,但通常会在晶界处被偏转。根据格里菲斯准则,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加,断裂应力会降低。
2.5 色心
色心是一种非化学计量比引起的空位缺陷,能够吸收光。例如,将NaCl晶体放在Na金属蒸气中加热,然后再骤冷至室温,就可在NaCl晶体中产生色心。色心的存在会影响材料的光学性能,例如在激光陶瓷中,色心可能导致光吸收和散射,降低材料的透明度和激光效率。
3. 结论
氧化铝陶瓷中的各类缺陷,包括晶界、微气孔、杂质、非主晶相、表面缺陷和色心等,对激光陶瓷的性能有显著影响。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和掺杂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缺陷的形成,从而提高材料的光学、热学和力学性能。例如,通过控制烧结工艺可以显著降低微气孔率,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光学性能。此外,合理选择掺杂离子和控制掺杂浓度,可以避免非主晶相的形成,减少光散射和吸收。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缺陷的形成机制和抑制方法,以制备更高性能的激光陶瓷材料。